砖瓦制品内的可溶性盐遇水后溶解,通过微孔结构被带到制品的表面,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可溶性盐就沉积下来,即为泛霜。能溶解于水的可溶性盐种类繁多,但就砖瓦制品(面包砖,草坪砖,道板砖)而言,最常见的是硫酸钙,其次是硫酸镁、硫酸钠和硫酸钾。硫酸钙和硫酸镁相比,由于硫酸镁有更大的溶解度,故在两者含量相等的情况下,硫酸镁所引起的泛霜更为严重。硫酸钠和硫酸钾在制品焙烧过程的较低温度就熔融流入坯体的空隙中,并与石英和硅酸盐起化学反应,故他们较少产生泛霜。
当原料中夹杂有方解石、菱镁矿或白云石,就必然带入碳酸钙和碳酸镁,如用于坯体的干燥热介质气体中含有一定量的三氧化硫,经化学反应后,就会转化成硫酸钙和硫酸镁,致使坯体出现泛霜。 以绿色硫酸钒和褐色钒酸形式出现的钒的化合物也能引起泛霜。在白色或米黄色的砖瓦原料中含有大量钒黏土矿物,在高岭土中亦可能含有百分之零点几的钒,他代替三价铝而存在着。在焙烧过程中,钒从黏土矿物中释放出来,并生成五氧化二钒,虽然其熔点较低,但他既不和石英起反应,又不和硅酸盐起反应,却能溶解于水。五氧化二钒遇水后,如果也同时存在硫酸盐,则绿色的硫酸盐将在制品表面析出沉淀;如果没有硫酸盐同时存在,则在制品表面出现褐色的钒酸沉淀,导致泛霜。 另外,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氯化钠等),故如原料中掺入海水,亦会导致制品泛霜;外来的可溶性盐,如混凝土结构材料中的碳酸钙等,也可能浸入制品的微孔结构,并在水分蒸发后引起泛霜。
消除砖瓦制品泛霜的方法:
★严格控制原料中的含硫量 硫一般以化合状态存在于原料(尤其是煤矸石原料)和燃料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铁和硫酸钙,前者称为黄铁矿,后者称为石膏。在高温焙烧下,砖瓦制品((面包砖,草坪砖,道板砖))内会生成一定量的可溶性硫酸盐。为了保证制品质量,要求原料中含硫量不大于1%。尽量不用含硫量高的煤矸石原料和含硫量高的燃料。鉴于粉煤灰已被燃烧过一次,硫已基本脱尽,因而利用粉煤灰做原料不但可变废为宝,而且无泛霜之虞。重庆地区的一些煤矸石砖厂的原料含硫量高达5%左右,制品泛霜严重,质量很差,出现起粉脱皮掉屑。为了减轻泛霜,有条件的厂往往掺入一定比例的页岩混合使用。 在外燃煤中掺些石灰脱硫,可降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从而也减轻制品泛霜程度。
★原料风化(或用水浸泡) 将原料堆放在露天风化,不但可以改善其生产砖瓦的工艺性能,而且由于雨水的冲洗,可溶性盐也被消除一部分。 新疆石河子市某砖厂采取“大水浸泡土场排水洗碱法”获得良好效果。即使土场连续注水、排水三次,土中的可溶性盐也能排除干净。
★增加制坯原料的细度 原料粒度越细,越有利于高温焙烧时脱硫,则制品((面包砖,草坪砖,道板砖))泛霜越轻;反之脱硫粒度越粗,越不利于高温焙烧时脱硫,则制品泛霜越重。
★适当提高焙烧温度 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制品的焙烧温度。某厂试验提供以下数据:焙烧温度为950℃时,脱硫率仅为全硫的50%左右;而焙烧温度为1050℃时,脱硫率可达全硫的83%左右。脱硫越多,则泛霜越轻。
★在原料中掺入外加剂 可采用的外加剂种类很多,较普遍采用的是碳酸钡。碳酸钡与可溶性硫酸盐(硫酸钙、硫酸镁、硫酸钠、硫酸钾)的反应式如下: CaSO4+BaCO3→CaCO3+BaSO4 MgSO4+BaCO3→Mg CO3+Ba SO4 Na2SO4+BaCO3→Na2CO3+BaSO4 K2SO4+BaCO3→K2CO3+Ba SO4 掺入碳酸钡不仅可以消除或减轻成品泛霜危害,而且也可消除或减轻坯体干燥过程泛霜,这是由于他和可溶性硫酸盐作用后生成的硫酸钡能使坯体中残余的可溶性硫酸盐固结,这些可溶硫酸盐在干燥时也不能移到坯体表面形成难看的白斑。